相信不少同学最近都在为刘建明老师《舆论学》的课程论文发愁,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在多元舆论中凸显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
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
——习近平重要讲话
在数据库搜索了大量关于舆论与新闻传播的论文之后,我找到一篇南京大学丁柏铨教授关于新闻舆论四力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丁教授就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我们不光需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理论,更重要的是结合当下的现实实际,了解真正的需要,包括新闻媒体的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需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闻舆论的传播,从而实现传播的目的。作为新传学子的我们如何正确理解新闻舆论四力是至关重要的,大家可以通过学习这篇论文找到答案。
新闻舆论传播力:
关键在于传通并有效
新闻生产的目的是将新闻产品用于广泛传播,传播了方才能形成新闻舆论。新闻传播是新闻舆论传播的基础。由新闻媒体形成的新闻舆论传播开去,方才可能作用于公众舆论,方才可能影响和引导公众舆论。新闻传播和新闻舆论传播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传播,因此都涉及传播力。
新闻舆论传播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力有赖于新闻及新闻舆论顺利传抵受众。在传播中应确保没有障碍,不出现渠道堵塞现象。传播力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传播渠道始终畅通。在这个意义上,传播渠道极为重要,发现传播渠道堵塞要及时进行“清障”。
(2)能实现传播的有效覆盖。一般而言,传播的范围是越大越好、越广越好,传播不留盲区和盲点;但更重要的是要能覆盖目标受众。在讲究市场细分的今天,不分市场、老少咸宜、“一网打尽”式的传播已经没有什么传播力,须重视分众传播。
(3)力求进行有效传播。新闻如果在传播以后无人问津,那么,传播了与未曾传播就无甚差别。这样的新闻即使能形成舆论,其作用也十分有限;与这样的新闻对应的新闻舆论和新闻舆论传播,不足以影响公众和公众舆论,更谈不上引领公众舆论。
新闻舆论引导力:
扬强项之长、补弱项之短
新闻舆论发挥引导力,责无旁贷。引导力是在对公众舆论进行引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新闻媒体的引导力。新闻媒体发挥新闻舆论引导力的前提是导向正确,而导向正确的基本保障条件是“高举旗帜”,即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以举旗引领导向,这是决定舆论导向是否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大问题。
如果不高举马克思主义之旗,在舆论引导主体客观上多元化且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态势日趋复杂化的新时代,新闻媒体要胜任以正确的导向引领公众舆论的重任,就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新闻舆论影响力:
事、理、情、美等元素共同发挥作用
新闻舆论影响力基于新闻舆论传播力而发挥效用。新闻舆论传播不畅通、不到位,就一定不可能发生预期的正面影响力。如同舆论导向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一样,新闻舆论的影响也有正面、负面之别。本文所说的影响力当是与产生正能量相联系的影响力,负面影响力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新闻舆论公信力:
新闻舆论主体安身立命的根基
新闻舆论公信力,在“四力”中至关重要。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政府机构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公信力,是需要在传播对象那里得到验证和确认的一种特殊之力。新闻舆论的公信力,是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存在基础,或曰先决条件。缺乏公信力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绝对不可能非常大、十分强。
编辑:2017级专硕三班 李臻昊
审核:何屹然、田兰冰林